清明假首日,贵州多地迎来旅游高峰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4月3日,2021年清明假日第一天,黔中大地百花争妍,正是踏青出游好时节,游客纷纷外出扫墓、踏青、赏花。全省疫情防控措施严密有力,文化旅游市场高速复苏,多地迎来旅游接待小高峰,旅游秩序安全有序。
习水县第六届红军节祭红活动 赵林 摄
清明假日第一天,全省各类祭祀典礼、踏春赏花、民俗祈福等文化旅游活动精彩纷呈。各大景区包装推出“感怀清明·遥寄相思”“4月踏青+烧烤”“春光醉人·茶香满园”“清明汉服诗会”“少年红·心向党”红色研学游、“森林有氧”生态乡村游等各类体验优惠活动,精心打造推出了花海纵览、茶海养心、登山探春、民族风情、乡村踏青等春季旅游主题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假日旅游产品持续提质升级、内涵进一步丰富,极大地激发了游客的出行愿望。
乌蒙大草原杜鹃花海露营基地成为游客喜爱的打卡点 彭伟 摄
全省各地旅游产品供给丰富,助推旅游市场强劲复苏。为持续推进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多彩贵州旅游强省建设,各地抢抓机遇加强旅游产品供给,推出精彩纷呈的节庆活动,提供多样节日优惠举措,拉动游客出行消费,助推假日旅游市场高速复苏。3月24日举行了贵州春季旅游暨“贵州人游贵州”活动启动仪式,发布了精心设计推出的花海悦心之旅、茶海养心之旅、纯净山水之旅等贵州十大春季旅游主题线路。
百里杜鹃花海人潮涌动(百里杜鹃景区提供)
为提升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和提升贵州旅游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助推春季和假日期间入黔游、本地游。今年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各地文旅部门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推广活动100余次,实现了精准宣传。
3月9日,在贵阳举办“多彩贵州·花海毕节”中国贵州百里杜鹃2021年杜鹃花季新闻发布会暨“花间阡陌·山水归程”文旅品牌推介会。
3月12日,在安顺市组织开展“百城万人游贵州”宣传活动。
3月16日,举行“春花浪漫季—多彩贵州”号高铁冠名(深圳北站)首发仪式,向广大游客发出邀请:“春天的多彩贵州不容错过,处处繁花似锦。欢迎游客前来,赴一场多彩贵州之约。”
3月27日,赴湖北武汉举行“春游好时节·醉美是贵州”2021年贵州春季旅游推介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在推介会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黔鄂两地文旅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媒体代表200余人参加此次推介会,21万余人通过网络观看推介会。
游客打卡百里杜鹃花海 陈健 摄
3月31日至4月2日举行的习水县第六届红军节暨旅游推介会,吸引了15位红军后代,70家全国红培机构、35家研学团队、115家旅行客商,以及70余家媒体参加。今年以来,人民网、天眼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纷纷推出春季贵州赏花游系列报道;中国旅游报、贵州日报、多彩贵州网、贵州广播电视台旅游广播等媒体平台对贵州春季旅游的线路、产品大力宣传推广;携程、马蜂窝等重点OTA持续关注贵州乡村旅游、春季赏花、苗绣非遗等线路产品。
3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她的推特账号上连续发布了4条推文,分别用图片、文字和视频,点赞了贵州毕节百里杜鹃、贵安樱花园及贵阳花溪高坡美景。
3月29日,人民网开展“多彩贵州有多彩”慢直播活动,对百里杜鹃景区进行直播,带着观众云赏贵州百里杜鹃之美,全网300余万人观看。一系列宣传推介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贵州旅游形象,吸引了各地游客关注。
游客在习水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祭奠英烈 赵林 摄
清明假日第一天,全省假日旅游市场秩序井然。节前,省文化和旅游厅结合“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平安贵州”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组织在全省开展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旅游购物市场违法违规经营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整治旅游市场“不合理低价游”、非法旅游购物等突出问题,严查未经许可经营旅行社业务,以及不法旅游购物场所与不法旅行社、不法导游相互勾结,欺骗、强迫游客购物消费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针对暗访检查、投诉举报和网络舆情反映部分地区存在旅游购物乱象问题,下发《关于切实加强旅游购物市场监管的紧急工作提示》,要求各地相关部门坚持“利剑高悬”“两个决不”,采取超常规监管执法手段,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市场整治取得实效,坚决杜绝侵害游客身心健康的行为发生,实现文化和旅游假日市场“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的目标。
织金洞游人如织(织金洞景区提供)
据统计,4月3日民航进出港航班604架次,进出港旅客74262人次;铁路进出479车次,进出旅客287479人次,其中高铁旅客241957人次;高速公路进向车流达977905辆,出向车流达926040辆。
截至4月3日17时,贵州省假日办未接到文化和旅游安全事故报告,未发生重大涉旅舆情,未接到旅游有效投诉,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疫情防控“零报告”。
今天我们过的清明节,其实融合了两个古老的节日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日是怀念、祭奠、铭记、感恩的日子。它还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传统民俗节日。
“清明节”与天气物候的变化有关系。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里春分后的十五日,传统意义上是指冬至过后的第108天,即发生于仲春与暮春相交之际的一段时间。
古时将“清明节”称为“三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夏历的三月,因此得名“三月节”。
《历书》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与“洁齐”互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
每每到清明之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草木青青,莺飞草长,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作为时序标记的清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可是,作为一种节日,直到唐宋以后才形成。原本清明仅仅是为农事所设置的节气之一,本来并不具有更多的含义。
直到后来,清明逐渐演变成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这一变化与另外两个古老的节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即上巳节和寒食节。
古时,上巳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
这一日人们临河洗浴,祛邪求吉,野外踏青,自由春游,反映了人们在经过一整个冬天的困束后迫切希望调整萎靡的精神,焕发朝气的心情。
晋代陆机有诗云:“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先秦时代,以沐浴消除病邪的风俗便已盛行;周朝时,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用香熏的草药沐浴,进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演化成一种制度。
汉代便将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定为节日,谓之“上巳节”。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这一日,皇帝在曲江边宴请群臣,百姓也会到水边进行郊游,这一时期原本繁杂的“祓禊”被简化为“洗手脚”,还形成了新的趣俗——曲水流觞。王羲之《兰亭序》即是这一情景的生动再现。
到了唐朝,上巳节已经发展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由唐朝自由绚丽的文学加以咏颂,这一节日焕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宋朝后期,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除重要节日外,朝廷不再鼓励举办春游、祓禊等仪式,三月上巳节逐渐衰微,只在民间流传且不再是全国性习俗。
明初,朱元璋为示太平盛世、与民同乐,三月三带领大臣们外出郊游,“金陵城扶老携幼,全家出动;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便生动描绘出这一天的盛况。
上巳节节日内容的不断变化,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由于与清明节的时间邻近,形式相似,踏青郊游等习俗便逐渐被整合到清明节之中了。
江苏常州,青年们身着汉服参加三月三上巳节成人礼
俗话说,清明节乃三节相融,除并入清明节的上巳节外,另一个被并入清明节的节日就是寒食节。
寒食节又称冷节、禁烟节,节日时间在上巳节与清明节之间。在这个节日期间举国禁火,这样做是为了祭祀雨神,请求雷雨之神的降临。
据《后汉书·周举传》和晋陆翙的《邺中记》记载,寒食节是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
而从历史实际来看,禁火冷食反映了古人改火的习俗。先民取火于木,火种得之不易,因季节变化,用于取火的树木也不断变化。
春三月是改火的时节,先民在新火未成之时,禁止生火,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周礼·秋官·司寇》记载说:“以本铎修火,禁于国中”。
春秋时期,因民间有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才将古老的“禁火节”与介子推联系起来,将“禁火节”改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寒食节举行隆重的祭祀介子推的仪式活动。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则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言,“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山西介休绵山抱腹岩
三国归晋后,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得以恢复,时间压缩为3天。唐宋时期改为清明节的前一天。到了明清时,寒食节便和清明节合为一体,寒食节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巳。”
古代先民,因心怀对先贤介之推的敬重之意,而对寒食节禁烟冷食非常重视。寒食文化中蕴含的忠孝核心以及由忠孝延伸出的诚信、廉洁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
尽管寒食节已并入清明节中,但其许多习俗,如禁火、寒食、扫墓、戴柳等被清明节继承,成为这一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寒食文化与清明文化相融相合,又逐渐发展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形式。(作者:王杰,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1年3月26日,原标题“‘三节’相融的清明节”。图片来源:新华网、视觉中国)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前线理论圈
记者:赵 林
微编:石芳蓉
▌2021年4月4日